一是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农牧业提质增效取得显著进展。动物防疫不断加强。全州动物防疫工作水平稳步提高,连续八年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免疫标识可追朔体系建设、覆盖率逐年提高,应急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兽医实验室考核全面达标,兽药经营GSP认证全部完成,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成效明显。生态畜牧业建设快速推进。2012年全面完成175个纯牧业村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任务,覆盖率达100%,通过“政府扶持、牧民群众入股、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建立肉牛、肉羊、奶牛养殖,饲草种植、蔬菜种植基地,形成产业化经济,打造我州畜产品“绿色、有机”的品牌,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十二五”期间全州共建成39个种植、养殖基地。农畜产品品牌创建实现突破。截止2015年底,全州申请列入地理标志登记普查名录的农畜产品有10项,其中“久治牦牛”、“甘德牦牛”、“玛多藏羊”、“果洛大黄”、“果洛蕨麻”等5种农畜产品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并颁发了证书;甘德县1010万亩上的20余万头只牲畜草场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畜牧业生产地区认证,颁发了“有机认证转换证书”,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5369公司22种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农畜产品有机认证实现了零的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推进。充分利用高原无污染的自然环境,狠抓对农牧业生产投入的监督检查,重视输入农畜产品的市场检查和追溯,落实牲畜定点屠宰和产地检疫工作,加强兽药农资经营市场监管,杜绝非法添加农药化肥,积极推进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落实州及6县农畜产品检验检测项目。农机购机补贴深入落实。“十二五”以来,完成农机购机补贴资金882万元,补贴销售各类机械、机具共计4432套,受益农牧户4167户。本品种选育广泛开展。“十二五” 期间全州共建立牦牛种畜场4处,藏羊种羊场2处,鉴定组建牦牛核心群140 群,基础母牛存栏量达到14500多头,鉴定当地优良种公畜4000余头,推广串换公牛2670头,引进调配大同种公牛1860头,全州牦牛良种覆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70%左右;鉴定组建藏羊核心群30群,存栏基础母羊8000只,鉴定培育良种公羊8200只,调配推广8550只。农牧民培训得到强化。五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94期,参加培训农牧民29690人(次),投资1090.3万元,设立农牧民培训基地10处,成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4所。
二是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退牧还草工程顺利推进。全州6县44个乡(镇)的168个村实施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现了退牧还草工程在我州的全覆盖,项目涉及3.04万户,完成禁牧5044.96万亩、退化草地补播115.23万亩、人工饲草地43.03万亩、舍饲棚圈8100户;完成投资9.2亿元,累计兑现饲料粮补助资金3.5亿元。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全州先后实施了黑土滩治理、草原防火、鼠害防治、建设养畜等4个农口项目,累计投资4.02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草原奖补机制全面落实。划定了禁牧区5671万亩、草畜平衡区3711.8万亩,核减超载牲畜68.06万只羊单位,聘用草原生态管护员1877人,将直补资金通过“一折通”发放给牧户,累计发放草原生态直补资金18.1亿元。虫草限采持续开展。采取“外禁限内”和“属地管理”和“源头控制”措施,全面开展虫草限采宣传和外来人员清理,实现了保稳定促增收目标。渔政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不断加强违法捕捞案件的查处,认真做好当地土著鱼类的保护和增殖,五年来,共承办和协办增殖放流活动10次,增殖放流土著鱼类150万尾。三害防治工作普遍开展。完成常规鼠害防治8197.64万亩,草原毛虫防治725万亩。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全州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110万亩,建成3个县级和1个州级饲草料储备库,在6县40个多灾易灾乡镇实施牧区越冬饲草料贮备项目,初步形成了户有储草棚、县有储备库、州有储备中心,集饲料储备、调运为一体的防灾抗灾格局。共落实项目资金997.6万元,调运和贮备颗粒饲料1.7万多吨。游牧民定居工程稳步推进。完成投资12.2亿元的游牧民定居建设任务22562户,实施投资2.38亿元的游牧民定居配套草原新帐篷项目20043户。菜篮子工程取得新进展。投资4249万元,建成5处较大的温棚蔬菜基地,不但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的吃菜问题,还将富余部分供应市场,当地蔬菜供应比例从无到有,达到5%左右。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65元,比2010年(2629.41元)翻了一番多,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即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
(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