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学一做”,本炕村贫困群众感触最深的是身边的变化。
“郭书记送来的所有种子都种到地里了,加上他送来的肥料,我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好,等儿子回来一定要让他好好谢谢郭书记。”方万银激动地说。
方万银是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本炕村的一户贫困户,68岁的他双目基本失明,妻子同样身有残疾,唯一的儿子也因为常年打工不在身边,而他口中的郭书记是青海省财政厅选派到本炕村担任村“第一书记”的郭谦。
“作为一名‘第一书记’要践行‘两学一做’,就是要走到每个贫困户家中,为他们找到贫穷的病根。”郭谦说。
去年10月,军人出身的郭谦来到了本炕村,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然而村内自然条件恶劣、劳动力缺少技术和村民传统思想保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多变,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多,本炕村基本是靠天吃饭,大多数的农户只能填饱肚子,现有的土地资源只靠传统农耕很难做到“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
通过现场的调研,郭谦发现全村有1600公顷的优良草场和世代传统养殖牛羊的习惯,按照1公顷草山养一头牛的环境承载力估算,可增养1600多头牛。把“生态畜牧业”作为当家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和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本炕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依托村集体养殖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平台,郭谦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考察等方式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增强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并将认定的2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把扶持发展合作社与贫困户脱贫紧密结合起来。现在,养殖基地的建设资金已经全部到位,八月就能全部完工使用。
“这些地以后就是我们合作社的养殖场,你看已经全部推平了,等八月畜棚建好,牛就能进去了,郭书记说了,那时候牛不会被风吹雨淋就不容易得病,我们老百姓担的风险就小了,而且郭书记都和收购公司谈好了,我们养的牛他们全部收购。”5月18日,记者来到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本炕村,对着一片开阔平整的土地,村委会主任贺生清高兴地说。
“我也是在学习养牛,和大家一起实践创新,虽然有困难,但成效还是好的。”郭谦说。
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少技术,普遍只能找到3到4个月的短期零工,收入很低,而且自我保护意识差,这些问题也让郭谦担忧。在通过和村委会的协商后,“外出务工理事会”在郭谦的带头下迅速形成了。一方面为村内的外出务工人员联系合适的务工地点,另一方面派遣跟踪管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还组织村民进行技能上的培训,不但让贫困人员“站起来”,而且要“走的远”。
“比起过去,我现在赚的多,而且离家近,能照顾我母亲,太感谢郭书记和理事会了。”村民史正宏说。过去史正宏在格尔木打工,常年不回家,而且赚的也不多。回村之后,通过“外出务工理事会”,他很快在湟源县城谋得了一份司机的工作,一个月光底薪就有4000多元。
“践行‘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带领村庄和村民一同致富,这不仅仅是‘第一书记’该做的事情,更是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党员应该去做的事情。”郭谦说。